简述万里长城地理界线的含义
作者2019-08-02 17:55未知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据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了解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扩张或收缩。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
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空间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为什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长城地带正是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带。
1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它的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除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外,大部分为海拔2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边片;北部,自西向东有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山地,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是我国天然草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长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过渡的丘陵。低山地区。长城布设选择在这样的过渡地形是因为:一方面,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战争中历来是被重视的地形。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相互争战以步兵、骑兵为主的情况下,大江、大河及丛山峻岭等天险,不需要修筑军事设施,其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峻的山地上修筑大规模的城墙,也是当时的运输手段、物质来源、技术水平所难以完成的。所以早期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的布局主要利用天然设施。各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是少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长城,以及金长城、明长城,几乎都是利用了我国这条东北——西南、东——西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为主的过渡地表;另一方面,地形过渡带的特点往往是地势的绝对高度不一定很高,而相对高差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成为既可攻,又可守的绝佳区位。特别北部长城带的中段和东段。中段,包括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西部等省区,在地质时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系列界山,如贺兰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对称状,北缓南陡;长城带的东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地段,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山脉有燕山、太行山、大兴安岭、长白山及辽东、辽西丘陵。山地由于地壳运动多次抬升高度较大,两级阶地间相对高度大、地势陡峻、险要。长城带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却是地面平整、没有高峻的山岭,只有起伏和缓的残丘和岗阜;长城带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真所谓北去大漠辽阔,南望平川沃野。居中崎岖的过渡地带当然成为进行埋伏、了望、控制咽喉的最好军事基地。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水分条件是这一区域十分敏感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区域人畜的生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长城地带除东、西两端分别位于半湿润和干旱地区处,大部分地段位于我国由半湿润向干旱气候区过渡的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长城地带农业生产中农牧交错分布,导致了农牧界限空间摆动频繁。
2 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古代秦汉长城的位置大体和现今我国北方的农牧分界线一致。线以南是我国以农耕业为主的农业区;线以北是我国北方的草原区。自战国至秦汉时期,长城的位置随农耕区范围的向北、向西扩展而北进、西移。战国时期,我国农区范围局限在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北至太原、中山,东至大海,西至西宁。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一带,均属畜牧经济区。当时,黄土高原还是片森林草原。中部地区的农耕民族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秦、赵、燕都在当时农区的边缘修筑长城。战国秦长城,为防卫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而筑长城,自甘肃临洮东行,经宁夏固源、甘肃环县以北,北行至陕北榆林,再折向东北,止于黄河西岸。这段长城大体为当时的农牧分界线西段;赵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邯郸为中心的农耕区,北筑长城自河北宣化沿桑干河向西南,往恒山达雁山,再向西北折入阴山止于高阙;燕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蓟为中心的农耕区,分布在今张家口——赤峰——辽河——丹东一带。燕、赵长城大体与当时农牧分界线的中、东段一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面、东面、将原燕、赵、先秦长城加以巩固、整修。同时,随着大规模的屯垦实边,农耕区向西部河套一带扩展,增修了自内蒙古河套地区经宁夏贺兰山麓至甘肃兰州附近的一段长城。以后,西汉长城扩建的重点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长城,以保卫新扩的酒泉、张掖、武威等肥沃的绿州农耕业,同时也保卫了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至今,这段长城与现在的农牧分界线大致相符。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防御北方蒙古民族而建,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明长城的位置比秦汉长城向南后退,也大体和当时的农牧界线一致。这样,万里长城本来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牧业文化景观的分异,并成为恢复这一地区农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证据。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简述桂林历史文化中的和谐特征
- 下一篇:简述中国的“羊性”和日本的“狼性”报告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浅论后妃与宋代政治毕业
- 本 毕业论文 全面归纳了宋代后妃与政治关系的主要特点,并从五个方面(包括方面)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在《宋史》后妃列传中,共记录了55位后妃的生平。综合评判她们与政治的关系,有以下特点: 1、在皇帝能正常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后妃们没有向皇权挑战、挟制皇帝以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两宋时期基本都是这样。 2、太后(和太皇太后)们明显拥有比皇后大得多的权...[全文]
- [近现代史]非军事因素对日俄战争的
- 1904年至1905年,日本、俄国这两个几乎同时走上道路的国家,因争夺中国、朝鲜展开了一场厮杀。 毕业论文 主要就两国的经济、教育和国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非军事因素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1861年,沙俄政府废除农奴制,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两国都由封建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几乎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在1904年至1905年因争夺中国、朝鲜展开了一场厮...[全文]
- [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出版报刊对中国
- 鸦片战争后, 在西方文化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中国报刊逐渐增多。由于报刊印刷发行周期比书籍出版周期短, 传播的内容一般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某一类信息的动态需求。因此,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大量涌现, 不仅类型多样, 数量众多, 而且分布广泛, 几乎遍布整个中国。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 既深受时代的影响, 同时又对...[全文]
- [近现代史]遵义地面地下公共绿色交
- 遵义以人为本地上有路权之争?地下空间该怎么解决呢?未来地面层绿色交通发展又将走向哪里?遵义市地下空间主要承担对自然景观要求不高的功能,如:交通、商业等。地上地下的功能区分后,能够为地面层景观风貌的打造创造条件。石龙西路所在片区是宗教文化展示区、红色长征文化、传统土司文化、明清文化园、的点区域,没有了过境车辆的分割,行人的路权得以获得,...[全文]
- [近现代史]遵义路权争夺-城市发展根
- 针对人与车的路权争夺中,《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仍然基本保留了现有车辆行驶轨迹,人与车依然存在路权的冲突。 《遵义市主城区道路优化提升规划》中打造一区三轴交通系统,即老城区、石龙西路个体机动化轴、解放路公交轴、凤凰路观光轴。而石龙西路贯穿多个风貌区,针对人与车的路权争夺中,仍然未得到根本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问题出现呢?现在...[全文]
- [近现代史]老城公共交通认识和车行
- 贵州遵义老城换新貌,怎么能让历史文化盐城沉淀依然存在,又能打造以人为本的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为目标实现呢?以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区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为指导,进一步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升道路品质,在历史城区构建一个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结构完善、便捷通畅、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体系,实现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现在58硕博论文...[全文]